美元霸权地位摇摇欲坠 美国经济结构的长期失衡,导致美元霸权地位摇摇欲坠,成为加速美国单极体系式微的一个重要因子。
投资扩张在当期表现为需求冲击,但是在下一期表现为供给冲击,这两种冲击的动态平衡决定了投资的恰当速度。在中国这样一个赶超型社会,一个安全网还没有构建齐备的社会,无条件地谈消费扩张,简单地把疫情时期的消费修复与周期性变化的逆周期调整,与长期结构性改革的收入分配制度调整等同起来,可能会导致一些理论上的误解。
回顾人类历史,没有哪一次大的技术创新是以人民有购买愿望为前提实现的,相反,大的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使人民的需求不断地释放和发展。在此过程中,通过一些收入补贴,以及一些消费场景的建设和促进消费修复的政策,能够使中国经济循环快速复苏,快速向常态化转变。在当期虽然表现为投资,但也会表现为就业和收入,还会表现为消费的稳定。三、扩内需要符合中长期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配合 今年的政策要寻求与供给端和需求端的重要改革相配合。一、从战略角度,要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在核心位置 1、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扩大内需的讨论 二十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到了六大统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
这都是从中长期战略的角度来考虑,切入点是供给端。今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在5%左右,低于31个省市所设定的平均目标5.9%,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考虑到了扩内需一定要符合中长期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扩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间要有破与立,有短期和长期的配合。讨论数实融合各种技术性问题的时候,一定要从更为广阔的视角,从全球竞争的视角,从历史的维度,从整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关注两个核心问题:一个是要素替代、组织替代、产业替代过程中,未来大变化所产生的利益冲突,利益协调问题。
而被替代的要素,其边际收益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但是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层面,不是技术关系,而是利益关系,在边际贡献最大的这种要素,它所获得的收益是最大的。第二个,要从原来政府主导型的数实融合战略,全面转向以市场主导型的数实融合模式。但是如果从人类历史的角度,尤其是从一种新技术快速发展之后,所引发的经济形态、社会形态、智力形态的重大调整的视角去看,一定要抓住的数实融合第三次浪潮中最关键问题,在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内在利益协调机制的问题,第二个是以市场主导为动力的问题。
如果从人类历史的角度,尤其是从一种新技术快速发展之后,所引发的经济形态、社会形态、智力形态的重大调整的视角去看,一定要抓住的数实融合第三次浪潮中最关键问题,在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内在利益协调机制的问题,第二个是以市场主导为动力的问题。因此,下一步很重要的一个战略,就是要在目前国家全面产业布局,在新基建,在核心技术,在产业扶持所推进的政策中间,能够转换成一种市场可持续的利润创造。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数字技术,特别是数字核心技术的创新取得了很大成就,建立了以举国体系为核心的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体系,同时也全面加强了以企业为主体、大市场孕育大创新的市场创新型的体系。这样我们才能够在第三次浪潮中间拔得头筹,在与大国竞争中取得战略立足之地。比如平台经济的发展就体现了这样的调适过程。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不同产业、不同规模的企业都要各自构建出新的利润形成体系,这是最关键的。
数实融合第三次浪潮的提出恰逢其时 数实融合第三次浪潮是当前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势,新的任务,核心的战略。但社会进步的浪潮是难以阻挡的,要在平台经济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协调好利益受损者的关系。还有人认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意味着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并不是一回事。国家的产业政策、技术创新政策,对于少数头部企业的扶持是可获取、可持续的。
数实融合第三次浪潮是当前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势,新的任务,核心的战略。关键就在于我们企业主体、社会主体、政府主体,在智能转换过程中要有可持续性的利益绑定。
在未来数实融合过程中,不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这样简单地来思考,更为重要的是要在要素替代、产业转化、组织变革中间的利益协调,要形成新的协调机制和制度创新。数字经济一个很重要的本质是将数字这种要素凸显和独立化,使它在生产系统的边际作用全面得到提升,这就是最简单的数字经济理解。
在生产体系、社会体系中间,劳动、资本、管理、组织以及数字这一系列要素之间的组合关系,会发生革命性变化。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形成很好的激励相容的内在利益协调机制,就不可能产生新的经济形态,新的发展动力,新的生产力的进一步传播、扩散、深化。也就是说,数字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成为人类生产边际贡献最大的要素,成为社会组织变化的最核心力量。目前很多头部企业在数实融合推进中间取得了很好的成就,能够克服在要素替代、组织替代中的各种成本,但是中小企业作为经济中最为核心、最为活跃的细胞,在转型中间还面临着大量的数字鸿沟和大量的成本阻碍从特征维度看,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最本质特征不是搞盲目借贷扩大投资,过度刺激消费,而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同时,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和超过4亿人的中等收入群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27万美元,是全球最大规模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
从需求侧来看,我们牢牢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
其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针对全国而言的,是建立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大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顺应了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
所以说,推动科技创新,抓住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这个最本质特征,就是牵住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牛鼻子。从供需维度看,构建新发展格局既重视供给侧,又重视需求侧,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以自身不断提升的确定性稳定性对冲外部日益增多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从全局高度准确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涵要义,对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首先,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国内单循环。这就要求进一步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壁垒,共同构建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在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彰显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的竞争优势。
从空间维度看,构建新发展格局并非故步自封,也非各自为政,而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大循环。我国拥有1.69亿户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研发能力不断提升,具有坚实而强大的供给基础。
数据显示,2013年到2021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8.6%,超过G7国家贡献率的总和。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褪去,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上限,传统的依靠强力政策刺激、透支或前置需求从而抬高速度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
从国际比较看,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从时间维度看,构建新发展格局既不是短期之策,也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调整。
各地区要找准自己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和比较优势,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有机衔接。之所以明确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能力。我国已十余年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第一大国。从供给侧来看,我国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变化使得旧的生产函数组合方式难以为继,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味着我们持续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国民经济循环就是各类生产要素或商品以供需关系为导向进行市场化配置的一个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运动过程。因此,根据我国自身发展需要进而适时调整国内经济循环同国际经济循环的关系,是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首要考虑。
我们只有立足自身,更加强调自主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更高水平和更加安全的产业链供应链改善供给体系和质量,同时升级传统需求,培育新兴需求,激发潜在需求,以更高水平的国内大循环巩固和增强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的优势和地位。如此一个具有巨大增长空间和潜力的市场决定了我们始终具有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优势条件和内在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